舞榭茶臺,倩影總被,雨打風吹去。
清泉如注,杯盞前、瀟瀟雨歇。
已是滿城茶飄香,更著風和雨。
風雨送友歸,茶藝迎客到,已是滿城風雨聲,唯有硒茶俏。
迎著雨,“女兒城杯”恩施硒茶第二屆茶王和首屆茶藝大賽于7月6日在女兒城完美落幕。親硒源獨攬茶王頭獎,同時豐收綠茶金獎,茶藝雙項大獎,是全場獲獎最多的企業。
恩施親稀源硒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榮獲第一名“綠茶茶王”大獎。
恩施市玉露傳統技藝展示體驗有限公司(親硒源控股)榮獲第二名“綠茶金獎 ”。
恩施親稀源硒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茶藝表演《硒都茶韻》榮獲二等獎。
恩施市玉露傳統技藝展示體驗有限公司(親硒源控股)茶藝表演《宋朝點茶.中國茶藝的絕響》榮獲二等獎。
恩施親稀源硒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表演的《硒都茶韻》
恩施市玉露傳統技藝展示體驗有限公司(親硒源控股)表演的《宋朝點茶:中國茶藝的絕響》
“茶王”評選
諸多獎項,眾望所歸。
面對獎杯和榮譽,親硒源表現出的是茶人的腳踏實地和謙遜。
當主持人問到親硒源董事長蔣子祥獲獎感言時,他說了三個詞:
感謝,感恩,傳承。
就這簡單的三個詞,值得我們細細解讀。
“綠茶茶王”蔣子祥上臺領獎
感謝
感謝本次大賽承辦方:恩施州農業局、州人社局主辦,市農業局和硒藝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
感謝以楊勝偉老師為首的11名專家評委;
感謝到場的各位茶人;
感謝本次大賽所有的工作人員。
感恩
我們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多么出色,是因為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這個巨人是大自然。恩施(ES),硒(Se)。就這字面上的巧合都不得不讓我們拍手稱絕。我們生長在世界最大硒礦床上,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我們每一位茶人所追求的平衡。
其次,這個巨人也是親硒源這個團隊。正是因為親硒源的每一個人對茶的喜歡、熱愛執著,才成就了親硒源茶業的快速發展。背后的汗水已經融入每一片茶葉中,鑄成茶魂。
最后,這個巨人是關注親硒源茶業的各位親。你們的認可,是我們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
傳承
恩施玉露作為恩施的一大名片,不僅代表了恩施,更代表了茶葉發展史上最具特色的一支。
據《中國茶經》記載,清康熙年間,恩施芭蕉黃連溪有一蘭(藍)姓茶商,自壘茶灶,沿用唐代流傳下來的蒸青工藝,焙制茶葉,所制茶葉外形緊圓、堅挺、色綠、毫白如玉,始稱玉綠。
公元1686年春,當地土司將蘭氏茶葉朝貢給康熙皇帝,獲“勝似瓊漿玉露”盛贊,玉露由此而獲名。如今親硒源蘭氏稀焙.恩施玉露正是由此發源、延伸而來。
恩施玉露是我國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一支蒸青針形綠茶。其制作技藝經歷了藍耀尚、藍洪志、藍廷志、藍朝琨、藍朝楨、藍盛瑤七代嫡傳。1958年春,由楊勝偉等師從肖執正、龍顯祿,進行著第十代延伸。1980年夏,以蔣子祥、呂宗浩等為代表師從楊勝偉,開始第十一代傳承。其傳承制作技藝于2014年11月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蔣子祥,親硒源茶業董事長,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恩施州茶產業協會副會長。從1988年春開始師從楊勝偉老師,致力于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與發揚,始終堅持保留恩施玉露“蒸青、針形、清高、鮮爽”的品質特征。在26年多茶事生涯里,主持并直接傳授恩施玉露傳統工藝技術;參與恩施玉露地方標準的撰寫與修訂,由他組織生產并先后選送樣品作為論證實物,使恩施玉露被認證為“湖北第一歷史名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國名優硒產品”,實物多次被中國茶葉博物館收藏。
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第十代代表性傳承人楊勝偉和恩施玉露傳統制作技藝第十一代代表性傳承人(親硒源董事長)蔣子祥表演搓茶
弘揚茶文化,傳承茶技藝,推廣茶品牌,營造茶氛圍。是我們每一位茶人終身的使命。
作為茶人,像蔣子祥所說
“我們要用工匠的態度去種茶、制茶,用屌絲的精神去賣茶,用最虔誠的心去傳承與傳播茶。”
關于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